面对恭维应怎么办?

正如林肯所说,“每个人都乐意听恭维的话。”事实上,乐于接受 恭维几乎是人的天性。恭维不同于一般赞扬,它是“为了讨好而赞 扬”,因此,恭维往往并非是发自内心,而是为了某种目的而采用的手段。但是,面对别人的恭维,任何时候都不能直截了当地加以批评,因为这样做明显地不合礼法。

在社交场合中,恭维常常被用来作为见面交谈的第一句话。无疑,这是对方在向你致意。这种恭维无论是否得体,可完全是出于好意。对这种恭维,你理当露出由衷的微笑,并诚恳地道声“谢谢”。恭维是社交生活中的润滑剂,它可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不要徒劳地企图否认人有虚荣心,因为就连维克多·雨果那样的作家都有虚荣:他企图以他的名字命名巴黎;而最最伟大的莎士比亚, 也同样未能摆脱这种虚荣:为了提高名望,他创立了族徽。

人有虚荣,但不能让虚荣控制了自己。一部纪录影片曾记录了这么个真实的故事:有位高级干部,仅仅是出于对虚荣心的满足——表示他能很容易地接触到各种核心机密,在数年中,他就向某外国情报人员提供了多份机密文件,而他从不索取、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报酬。外国情报人员只不过用几句高水平的恭维,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达到了他们的目的。人的个性不同,虚荣心的强度也有很大差异,如果你居于某种要职,那么你对别人经常而又失真的恭维可得提高警惕。

中国历史上最善恭维之道而心存卑鄙者,可能得数唐朝的李林甫了。他身居宰相高位,“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咯以甘言而阴陷之。”“口蜜腹剑”这则成语也就是由此而来。所谓“咯以甘言”,就是善施恭维。一般人在这种“钓饵”之利面前常常会放弃警惕之心,“鱼见饵而不见钩”地上当受骗。

中国古训从来认为,“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面对别人的恭维,你得先想一下为什么,别人为什么要恭维你?象李林甫那样口蜜腹剑,当面好话说尽,背后坏事做绝的人,在生活中虽然只是少数,但你若毫无防范,没准就碰上一个,你若毫无警惕,到那时可就要遭殃。

识别恭维是善意的还是“心怀叵测”,大致有下面这么两点原则:

(1)越伪越虚:诚意的恭维,尽管不无“讨好”的心理, 但其多属事出有因。一位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下讲坛的演讲者,有人上前对他说:“你讲得真好,真佩服你!”这可能即属此类。而一位领导毫无准备地在全体人员大会上信口胡诌,明明已到了下班的时间,众人大多已是饥肠辘辘,会场上怨声四起,他却全然不顾,会议本是一次单位的工作总结,可这位从未出过国的领导却“高瞻远瞩”,放眼了几回世界。散会后,偏有那么两个人潜身上前,恭维说他讲得真好,“生动、 深刻”,还当着这位领导向身边的人说刚才的讲话如何如何“意义深 远”。这种媚态使周围的人心中都十分厌恶,而那位领导却欣然受之, 嘴里还谦虚说:“没准备,时间也太仓促了。”似这等人,一来必有私 念,二来也使领导对自己失去了准确的判断,最终脱离群众,因而无论如何是值得护防的。

(2)恭后有求:大凡有求于人者,总免不了先“恭”后私。 有位领导找到了技术员,热情地跟他聊起来,他先夸这位技术员不仅在厂 里,就是在区里几家兄弟厂里也是拔尖的、第一的。一番话,不由得使这位技术员受宠若惊。末了,这位领导说他家的一台电视机坏了,问这技术员能不能修,“能!没问题!”技术员当晚上门,这才发现了难题:电视机的一个零件坏了,偏偏市场上眼下无货,而厂里就生产这 这东西……

因此,作为领导,面对恭维得多想想,你毕竟应该受到大多数人的钦佩,可别被“群小”包围而失去群众;而小人物们面对突如其来 的恭维,可别慌了手脚,还是谨慎点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