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批评指责应怎么办?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你活着,势必会受到各种各样人 批评,尤其是对你期望愈高的人便愈会指责你。有时,即使数千数 百年前活着的人,同样得承受后人的无数指责和批评。譬如说秦始皇,多少人指责他暴戾恣睢,“焚书坑儒”成了他的千古罪名。可这种“事迹”到了某个时期却又成了他的光辉业绩。可见,被批评的人和事,在不同的时间、场合等诸多外因条件下,会使人得出不同的认识和评价。
别人之所以前来对你进行批评和指责,必定是以他的思维逻辑认定了你错,并且使他们不满意。一则常常是因为责任, 二来可能是因为习惯,会使别人对你的不满如骨在喉,不吐不快。 既然别人找上门来提意见,对方必定以为你会或是应该接受他们的意见,此刻他们可能正处于感情冲动之中,如果你勃然大怒,把对方羞辱一番或加以反向指责,那么一场循环指责也就这么开始了。通常, 这是绝无善终的,无论对方是谁,你都已经将他得罪,并且还败坏了自己的形象和 好声誉。
停止这种恶性循环的唯一方法是,在面对别人的指责时,尽量超脱一些。此刻只需记住对方所提批评的要点,以后考虑。别在当时作 出任何反应,更必需过滤掉对方指责中的感情性东西——充耳不闻,避免使它们刺激你的神经,使你失去理智。既然别人是深思熟虑而后提出了批评,你也理应有个考虑,对方不可能因此而对你不满意,相反,他们可能会更感安慰。“你的意见很好,能不能让我考虑考虑?” 这也许是在面对指责时的最佳答复。
面对批评,应当按下面的原则去处理:
(1)尽量使来者坐下面谈,这样可以大大缓和紧张空气。给对方沏杯茶会更加减少其单纯的不满情绪,也免使自己受到刺激。
(2)别表现出强烈的厌烦,更不要愤然拒绝批评而离去,这会显得你没有肚量,即使是“过分”的指责,你也应耐着性子听。
(3)无论如何别打断对方的讲话,相反要鼓励对方把话说完,这可以更有效地使对方变得平静,而你也可以心气和平。
(4)不要跟一个感情冲动的批评者争论,不要去指责对方言语中的失误或失实。因为有时对方前来,只不过是要发泄一下不满情绪—— 他想提出的要求,分明无法做到,也不是你个人的过失,此时你若与之相争,则会使问题变得更糟。
(5)绝不要在未听完对方的指责之前就表态, 但面对情绪激动的 来者一再表示道歉,常可使对方反而语塞。
(6)换一句话把对方的意见说出来,表示你不仅认真听了他的指责,而且态度诚恳。如此则不论你是否准备接受对方的批评,都会使之感到满意。
要知道,批评实际上也是一种不满情绪的渲泄,对这种情绪,永远宜疏导而不宜堵截,否则很可能使一方或双方的火气或不满越憋越足,终于不免爆发成一场争吵。而争吵除了使双方从此结怨以外,再不会有任何有益的作用。
批评又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别人愿作你的 镜子来为你“正衣冠”,你理当表示由衷的欢迎。善意的批评对批评者来说,其实是毫无所得的,甚至还会使他们失去某些东西,而这对你却常常可以“提醒”某些事情。有位护士,平时总爱给别人挑疵, 在手术室里更爱批评别人:“这东西刚消毒还没用,怎么能搁在这里?”甚至还会提醒手术医生:“切皮时,刀应该这么拿的。”她在众人面前这样横加批评,不免使受批评者难堪。“你算老几?”多数人心里会这么想,背后也这么议论。但如果抛开了感情因素,你想想,难道她批评 的不对?对你无益?遗憾的是,多数人并不会去这么想。
如果在公开场合有人要批评你, 那么你最好诚恳地请求对方换个地方交谈,告诉他:“我们找个地方坐下谈好吗?”通常不会被人拒 绝。这样,你一来避开了磨境,二来也以行动批评了对方不分场合的大意。 学会艺术性地对待批评,也是使自己在公众面前树立一个“虚怀若谷”的好形象的好时机。即使对指责你的人心怀怨恨,你也最好在他们的指责面前不要作声,公众舆论总是同情弱者, “脾气好”的人必定会处处受人欢迎,而苛刻的指贵者则会在公众面前成为你的陪衬品,被更多的人在心中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