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别人进行批评时应该怎么办?
批评是责任,也是一门语言艺术。要想使提出的批评能被别人接受,就得讲究批评的艺术。
无疑,任何人都不会是爱听批评的,当众的训斥更难被人接受。 为了避免听者对批评的天然拒绝心理,直接了当的批评常常并不可取。从心理学角度看,在夸奖之后提出批评意见,往往容易被接受。 一位打字员清早来上班,主任见她穿了条裙子,便称赞说,“你穿这 裙子真合身,很好看。”打字员听后心里很高兴,主任接着说,“顺便 说,你打的文件可是错了不少字呀!”打字员十分诚恳地接过打字稿, 很乐意地一一进行了改正。
有时,用无声的行动而不是语言来批评,效果会更好些。在一家 大饭店装设豪华的西餐厅里,一张餐桌前坐了一位中国人, 可服务员都故意不去注意他,依然在服务台前聊天。这时餐厅经理恰好走过这里,他一句话也没说,径自上前热情地服侍这位客人点了菜。服务员们见状,连忙散开站到了各自的岗位上,脸上也都纷纷漾起了微笑。要批评别人促使其改正失误,常常还得从揽过、自责说起,哪怕你本来并没有错。一位妻子带孩子去看病,碰到了上次给孩子看病的医生,她说:“大夫,你每次开的感冒清和安乃近,孩子一吃就胃疼,你是不是……”没待她说完,这位医生就很不耐烦地说:“那你去另请 高明吧!”偏不凑巧,第二天深夜,这孩子又发高烧,而这小镇上又只有这家医院,无奈何,夫妻二人只得又带孩子来到医院,到急诊室向里一探头,见又是那位医生值班,妻子感到别扭,便单独让丈夫带孩子进去看病。孩子的父亲坐下后对医生说:“大夫,这孩子白天就感冒 了,我以为他吃点感冒清和安乃近就会好的,就买来按规定量给孩子 吃了三次,谁想不但没管事,反而还胃疼了……”医生接口道:“知道知道,你孩子肠胃不行,不能吃那些药。”随即,医生给病儿另换了药方。
批评别人时,考虑到要使对方不至难堪而能接受,往往还得给对方台阶下,尽量不使对方失面子。有位乡村小学语文老师,是个班主 任,她教学求胜心切,自尊心强。开课两个月后,她组织了一次小测验,由于教学进度太快,学生中的大部分都不及格。这位老师心里十分难受,甚至还偷偷地哭了。为了引起家长们的注意,她把试卷发给了家长,可家长们无意中一串通,发现学生们大都不及格,于是有人给老师提意见说:“老师,你教得太快了,学生根本接受不了。”这老 师一听心中老大不快:“学的不好还怨这怨那,你的孩子接受能力差, 说不定以后还要留级!”家长一时无言以对。可另一位家长则这样对老师说:“东乡的小学教得太慢,同样的时间他们才教了15课,而你都已经教了32课了,比他们强一倍还多,所以咱们这儿的不及格比他们的好成绩要强得多。”这番话,使这位老师觉察到自己的教学进度 是太快了,同时她也觉得自己的好心已被家长们理解。第二天起,她便自然地放慢了教学进度。
显然,我们对别人进行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要让他们接受批评、去改正错误。尊重别人,将心比心地对别人进行批评而不是指责,往往可以使问题得到满意的决而不会开罪于人。美国有位专家乔治· 温伯格,在多年从事专项研究以后提出,对别人进行批评时,需要注 意以下问题:
(1)直接向该批评的人提出批评,而不向别的人去发牢骚, 更不要在背后批评指责任何人。
(2)尽量避免在别人面前批评自己的爱人,“家丑”不外扬。否则你等于是在自己对别人指责自己。
(3)绝不要拿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去相互攀比,因为谁也不会愿 意自己不如别人,这样做只会使对方跟你对立。
(4)有意见时,最好及早在私下里向对方提出批评,否则积久成 怨对谁都 利。
(5)只可批评对方改得了的不足之处,否则徒劳无益, 若经常批评还会使人厌烦而结怨。
(6)一次批评最好只针对一件事情,以便缩小使对方拒绝的强 度,避免发生情绪上的对立。
(7)不要用“啊,有件事,老早就想对你说了, 说出来可能得罪你,请你别见怪,不过……”之类的开场白,这会引起对方心理上的厌烦。你的本意或许是想减轻对方的痛苦,先给他打预防针,结果却使他急得如坐针毡。这种开场白,等于说你的批评将是穷凶极恶;同时,好象又在指责对方没有“纳谏”的胸襟。
(8)恳切提出批评之后,不要再为这事道歉, 若非得如此,那你就不要提出批评。
(9)批评之前得为对方设身处地地着想,态度得诚恳,应让对方真正感觉到你是在帮助他纠正错误。
(10)别指望对方总愿意接受你的批评,因此无需为你的批评无效或引起对立而烦恼,在这之前,你本该有这种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