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的取姿应怎么办?
体姿是无声的语言,在各种场合的社交中,体姿都可起到举足轻重、引而不发的作用。除去动态的不说(见本书有关章节),静态的取姿常常直观地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处世能力。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提倡的“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都是可取的,这些形式的体姿, 可以充分显示人的蓬勃朝气和充满信心的心理,在社交中采用这种体姿的人,常给人一种明快、干练和可以信赖的感觉。尤其在初次与人 交往时,往往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 不是你的自我介绍或旁人引荐, 而主要的是所谓“第一眼印象”,亦即体姿形象等。 社交中的取姿主要用于谈话中,它们大致为:
(1)行:行虽是个动态的动作,但它往往是静态的开始。初次与人相见时,你得迎上前去;将人领进会客室,你得在前方引领。如此都需要注意行的取姿。正确的行姿应当是目视前方,昂首挺胸收腹姿势,不左右摇摆和四处盼顾,行姿最忌讳的是潜身缩首、蹑手蹑脚的猥琐相,此多是心存卑者之举动,即使你见到了上帝也大可不必如此,相信所有人的人格是平等的,有此心理自会坦然洒脱地去面对任何人。如作为地主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你得适时地多走几步,主动上前握手问候;若来者是老前辈,则握手时可稍带鞠躬致意;引领 客人时得先说“请跟我来”或“这边请”,而后在一侧前方引领,除遇路上坎坷需及时回头关照客人外,无需频频回首或与之交谈,此刻不是交谈处,来客心中也未安。领路时还需注意步速适宜,不要过快过慢,以来客跟得上为宜。
(2)坐:面对不同的谈话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坐姿。如面对长者,你得保持端坐姿势:收腹挺胸,不倚不靠,双手扶膝,目视对方,此为一种谦逊、诚恳、端庄、稳重的仪态,反映着虚心求教、知礼自重的心理。无论男女,都必须注意避免将两脚叉开。进入会客室应让客人先坐。在长椅或长沙发落座时,年青人宜选择椅的一侧而让长者坐单人座。为了更显出对对方的敬重,年青人可以只坐椅的外缘,亦即半坐。初相识者,无论彼此年资相差多远,先行落坐不礼让、仰头叉腿坦腹、全身躺靠在椅子上、以视野看人,都属于傲慢无礼之举,而与人谈话时翘起二郎腿或叉腿、抖动,则都非所宜,此多反映了一种漫不经心的心态,亦属对对方不恭的举动。长者对青年人的拘谨应及 时告知“请不必拘礼”,青年人则可借此调整自己所取姿势的不适位置,但仍应保持端坐,除非是家人相聚。女性尤应注意,只要在外人 面前,坐姿始终应注意双侧膝、踝关节并拢在一起, 切忌叉腿或并膝 叉脚,此种姿势都不雅观,即使要改变体姿稍作休息,也需双腿一并活 动,这不是什么“封建说教”,而实际是妇女在社交中给人以美感的必要条件。
(3)立:有时偶尔路遇友人,彼此站立交谈,此时应注意保持彼此间有一定距离,年青人应垂手端立,短时间的谈话中不宜用“稍息” 的姿势,更应避免双手插兜、左顾右盼,显得不经意。在同辈朋友尤其在妇女面前,应避免叉腰、双臂交叉抱于胸前等姿势,男孩子尤不要扭曲身子,这些扭捏本是妇女的“专利”,男性使用不仅不美,反有百种“娘娘腔”的厌味。
(4)接物:接受友人馈赠或陌生人递交的物品时,都应起身以双手相接。客人端起茶杯饮水时亦应如此,以示对主人的尊重。接过的物品应轻轻放在方便处,动作中应表现出对礼品的珍视和爱惜, 切不可翻看过后随手一扔。 对别人馈赠的物品,除非对方再三相邀,最好不要立即打开,以让对方设计的神秘感继续得以保持。接受馈赠或拒绝时,都应向对方致谢。当对方相邀打开看礼品时, 无论是否真的喜 欢,都得表现得满心欢喜,这样也可使对方感到安慰。 除上述取姿而外,社交中的服饰、谈、听都很有学问,读者可参阅本书有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