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处在窘迫之中时应怎么办?

舞会上,她似乎已赢得了所有男子的倾心注目,前来邀她跳舞的风流小伙接连不断,可就在这时,这位春风得意的小姐突然听到一位朋友正在大声宣布一个曾发誓永不告诉别人的秘密; “看她多出众 啊!要是她没有狐臭的毛病就好了!”这位朋友向周围凝神屏息侧耳倾听的人们说: “不过她最近已经手术过了, 听说这个毛病会遗传, 是真的吗?”有几个人吃吃地笑了起来。刹时间,更多的目光转向她, 顿时,这位舞会皇后羞得无地自容。

两位外科医生碰到了一个棘手的病症,一时思路堵塞。一位训练有素的护士在休息时间向她们提出了一项高明的治疗方案,她说,“为 什么你们不试试这个方案呢?”一个外科医生马上打断她: “因为我还记得你上星期填错了一张病人的病历卡。”这位护士一时间面孔通红, 无以作答。

窘迫之境随时可有。雄辩中突然语塞;自作聪明反受讥识;个人 的隐私突然被揭露……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爱德华·格罗斯是一位社会学家,他对人们处在尴尬窘迫之境时的各种表现研究了20年,他指 出, “人们在公开场合被羞辱,通常并不认为是玩笑,或者是微不足的小事。当人的感情受到伤害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十分愤怒, 表现得张口结舌或者满脸羞红。”窘迫尴尬之际,实在令人难堪。人们常将之形容为恨不得地下有个洞一下钻将进去,这实在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乍受羞辱不免使人恼羞成怒,但你若于此时即刻发作, 那可是大错特错,因为这会使你失去了泰然自若的风度,会使对方占了上风,并且一下子便会使周围的人感到你心胸有多窄、为人有多蛮横。

别花太多的时间为你受到的伤害而烦恼,不要苦思冥想“为什么 这人要对我如此恶作剧”这类问题。也许有些人是故意使你感到窘迫,那是因为他们觉得你对他(她)已构成了威胁, 或者想要报复你曾经做过对不起他(她)的事情;而另一些人是习惯于恶作剧,他们毫不 考虑别人是否受到伤害,对于这些人,没必要去计较他是否故意。心理学家巴里·舒兰克说: “完全没有必要去追究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 别有用心。”相当可能的情况是对方压根没意识到这会伤害你。当你向他指出失礼的言行时,这位呆头呆脑的冒犯者通常会向你致款。

在陷于窘迫的当时,你可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处理:有位青 年,平素不善言辞,一日突遇久别的同学来访,相谈正投机时,一位 朋友闯入: “唷!看不出来,平时你不声不响, 今天怎么突然口若悬 河啦?”对这类恶作剧,最好的处理办法是以平静的面容保持沉默, 同 时对这位冒失者行“注目礼”,这样一来, 感到尴尬的将不再是你;如 果你的上司经常在公众面前责备你,你可以心平气和而不失严正地指 出: “我们是否可以私下谈论这个问题?”

如果使你尴尬的是你的爱人或密友, 你可以在事后告诉他们以后再不可如此,因为这使你当时多么难堪甚至是痛苦。这样远比以反唇 相讥的方法去回击对方要好得多。如果你的密友继续如此,你可以在 当时即直言相告“我觉得以后很难再信赖你”。

对于那些蓄意的羞辱,你可以采用比较激烈的万法回击。有时, 你必须使这种羞辱立即停止,你可以说: “你已经设法使我难堪了, 你能否告诉我这究竟是为什么吗?”或者说, “你好象心烦意乱,是不 是我有什么事使你不高兴?”

急中生智和幽默感都可以十分有效地使人从尴尬中解脱。爱得 华·格罗斯曾讲过一个典型的故事:一位作家刚出版了一本新作, 正沉浸在人们的赞美声中,另一个作家对她有些忌妒,不顾别人的劝说 跑去和她说: “我喜欢你的这本书,是谁替你写的?”“我很高兴你喜欢”,她回敬道, “是谁替你读的?”

周恩来作为外交家的机智已是炉火纯青,据说有一次,一位不怀好意的外国人问周恩来, “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躬着 背,而我们则都是昂首挺胸?”周即答道,“这个好理解,我们中国人 正在走上坡路,因此当然是躬着背,而你们是在走下坡路, 当然是挺着胸的”,言毕哈哈大笑。

机智幽默、柔中带刚,既不失坦然大将风度, 又能使不怀好意的 “事者”受到回击,同时也使你怡然自如地摆脱窘迫的困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