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身不婚者应怎么办?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个“当”字鲜明地勾划出中国民俗的巨大倾向性。男大不婚、女大不嫁,因其失“当”,故不免要受到 周围人的侧目和非议。在中国这块传统深厚、爱对他人生活方式加以 评价和干预的土地上, 选择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无疑必需得有非凡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

其实,独身应当被看作一种未遇知音的过渡阶段。无论你的择偶理想如何,只要你找不到既愿意也能够与之结合的配偶,那么独身就是别无选择的生活方式。独身应看作只是未婚状态, 大部分独身的人并非有什么“主义”。曾有一位男士,年将半百而一直独身,周围的人都以为他注定要独身到底了,可就在前年,他结交了一位瑞士女性, 时不多久,他俩便结婚远行去了。

“万两黄金容易得,世上知己最难求”。将婚姻理想化的人,难免到想与现实的脱离而产生内心的矛盾斗争,就在这反复的选择之中,青春已逝,“独身”之势已成。应当说, 独身的人们始终处在周 围那芸芸众生的舆论压力之下,即使他们很有我行我素的气概,明白表示不愿听那些闲言碎语,却仍不免要遭到那令人难以忍受、不厌其烦、毅力无穷的轮番骚扰和游说。家人的数落、“规劝”,社会上的议论、偏见,将使他们深感自己象长了条无法掩藏的大尾巴怪物一样, 找不到一点宁静。

如今的社会生活条件,大多数独身的人们得不到单间住房独居, 因而心灵上要准备承受更多的痛苦:无人理解,不得安宁。 无时不在的骚扰,使人们想到了权衡:与其承受众多家人的人身攻击和社会生活的种种不便,还不如去承受一个你认为不会使自己不便的人。这种说法看似混帐,可实质上确使不少人得到了“解脱”。

人的生活不能乏味,精神生活尤其不能空虚。独身生活的人,如若汽条件独居,他们的业余时间会更多,而同龄朋友为自身家庭生活的羁绊或其他种种原因,更少能有时间与独身者相会,因此,独身者若无充实的业余生活和坚强的自制,则其精神的颓废和苦闷、孤独必然是反复、加倍的。著名科学家牛顿、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世界著名画家米开朗琪罗和科学巨人诺贝尔,他们都是独身,但他们的事业使他们的生活充实,因此他们的独身本是有目的的独身。想要独身不婚的人,必须对未来生活有一个完整的考虑, 即充分预见到独身的利弊,绝不能以宝贵的青春年华去作尝试。要知道,你周围的朋友都将 会失去:被他(她)的新建立的家庭吸去; 你独身的信心也可能动摇: 唯于独处而感到孤独的人才知道友谊的重要,而你将越来越多地品尝孤独——除非你的生活已被另一种内容占据。

独身独居而不婚的利弊是:

利:独身若完全按自己的生活习惯生活, 哪怕是陋习也不会有人经常喋喋不休地干涉你,你无需去改造别人的恶劣习惯,也不需让别人指责或改造自己:独身者无需向别人解释自己到何处去, 与何人结交,也无需费心去关心“另外一个自己”到何处去; 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供自己支配而不必为别人分心,不必承担与自己无关的任何责任和痛苦,当你疲倦或情绪不稳定时,没有人会骚扰你; 当你作了后悔事时,没有人来指责你;你愿吃什么就吃什么,愿意旅行抬腿就可以去,可以随时随地改变自己的兴趣和主意;你有一块绝对宁静的自留地。一句话,你的生活失去一切束缚,生活的一切都属于你自己。

弊:没有人真心真意如同你自己那样关心你自己; 出于好意,你会被人怜悯;由于世俗,你会被人异视;你的痛苦无人来分担,你的欢乐无人来分享;在成双成对的社会中,你将不时会感到孤寂,尤其在遇到困难时,没有人会成为依靠而存在于你的心里;缺乏性生理的正常活动,心理上难以保持平衡;“事必躬亲”,即使在生病的时候,也没有人在身边陪伴着你。

独身有利也有弊,在生活中人们理应选择那种对自己更有利的生活方式。独身者应当懂得,独身者并没有必要向别人去宣布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更无需强迫自己去恪守这种独身的境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