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嫉妒心理怎么办?

嫉妒被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从本质上说,它是嫉妒者在看到与自己有相同目标和志向的人取得成功而产生的不适感,这种感受常常会使心怀嫉妒的人作出些不道德的事情,譬如捏造材料、造谣中伤,想方设法地对他人的成就进行诋毁和破坏。需要说明的是,嫉妒与羡慕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心理行为,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具有有意识 的贬斥他人之心理或行为。嫉炉者的表现不仅有主动的破坏和陷害, 而且还有其他多种形式,如你的朋友赢得某种大奖之前,你与他关系甚好,而现在你却不对他感兴趣或者有意识的躲避等等。应该说,嫉 妒行为是否道德,得看其是否使对方受到危害,不能一概而论。

嫉妒心一方面是对他人成就的怨恨,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的不 满,因而合理地使用调理它,有可能使之成为激发自己奋进的动力。 当然、这样一来,嫉妒的性质又发生了转变,它很可能已变成略带苦涩味道的敬佩了。作家爱德蒙德·威尔逊在一封信中描述了读《伟大 的盖茨比》的书稿是怎样地使他难过: “昨晚,我看过我的校样以后 又重读了《伟大的盖茨比》,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道,与拙著相比, 他的文气和戏剧场面是何等的好!我只希望我能给我的书以活力,使它充满激情,希望我能精确地运用技巧,能像他那样!”威尔逊的沉闷心情是很显明的,但没有丝毫的嫉妒。

但是,生活中另一种例子可是太多了。一位青年的论文在一份全国性专业期刊上发表,这激起了一位年资比他高的同事的嫉妒,他从 此显得坐立不安,并且在背后跟别人说: “他原来写了好多呢,被删掉了不少!”后来,他又借题发挥地指责这位青年,“你不是很会写 吗?你怎么不去做?”而在领导面前又无中生有地说这位青年如何如何不好好工作。显然,这就是嫉妒。

嫉妒给嫉妒者带来双重的晦气,一则它使嫉妒者心神不宁,时时想着怎么给对方拆台、怎么算计对方;另一方面,它又严重地伤害了 别人使自己树敌。在社交中,嫉妒者的面目一旦被人看清,大家便 会感到这人无聊和不争气,因为他们自己本可以争取同样的成绩。嫉妒心极大地发展,还有可能发展为暴力,就连《圣经》中都有这样的 故事:该隐杀死了亚伯,就因为上帝更喜欢亚伯的供品……。嫉妒

嫉妒之心无论如何,对人对己都是有害的,因此,人们必须将这种无聊有害的情绪从自己的心灵中清除出去。为此需要从下列四个方 面去努力:

(1)认清危害:从上文的叙述中,人们已能看到,嫉妒完全是一 种于人有害于己无益的不道德心理。纠缠在这种情绪中,就连自己都 不能迈步前行,而且这种心理本身就是一种见不得人的猥琐和卑鄙, 因此,必须得将其彻底扫荡。嫉妒心与豁达大度的处世是背道而驰 的,有此心理的人本身也常常十分苦闷,嫉妒的行为毕竟见不得人, 因而经常的背后诋毁也会改变嫉妒者本人的面目,使人们感到其心胸 有多么狭窄。

(2)克服私念:在现实生活中,嫉妒者对家人亲戚的进步和成 就,总是大度容忍,而唯对自己的同事,尤其是同资历、低年资者过 不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嫉妒者将亲人看作“自己人”,只是 放大了的“自己”而己。因此,嫉妒心归根结蒂还是自私的心理膨 胀,企望使世间的一切光明都属于自己。对此,陶铸同志有句名言: “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则不仅免除了别人遭受诬陷,而且会使嫉 妒者自己也得到解脱。因此,克服私念是益己益人的大好事,也是消 除嫉妒心的基础条件。

(3)认识自己:心存嫉妒者,首先自己也是想要出人头地的,无 论怎么掩饰,嫉妒的表现已经反映了这种心理。对此,嫉妒者应当正 确地评价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只要恰如 其分地进行努力,至少可以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要知道,圣人也有 瑕疵,谁都不可能在一切方面都超过别人。另外,还得承认,你即使 天资过人、精力旺盛,也不可能永远领先、永远不被别人超过。因 此,正确地评价、看待自己和别人,也是从心理上战胜嫉妒心的武 器。

(4)替人着想;中国俗话说的“将心比心”就是这个道理,心理 学称之为“心理位置互换”。当你感到嫉妒之心油然而生时,你可以想一想, “假如是我取得了成绩,对别人这种无端的怨恨心中会有什 么感受?”这种换位思维常会十分有效地帮助你摆脱苦闷的嫉妒心 理。

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 “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 算是最顽强、最持久的了。”与嫉妒心作斗争,确是一场艰苦的磨 难。克服嫉妒心不能寻求任何外来的帮助,而全在于自己心中的调 理。你得看到,此情害己,这常常是嫉妒者心情苦闷的根源,单单为 此,你也有必要下此决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