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生活处世应怎么办?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可谓人人皆知了,当时的姜某已是“古稀”之人,而其政治生命则刚刚开始!时至今日,人类的寿命已经普遍地得到延长,“老年人”的概念也理应充入新的内涵。托尔斯泰的小说《我不能沉默》,完成于他82岁之时;世界画坛巨匠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圣玛丽大教堂,完成于其88岁时,而肖伯纳的剧本《牵强附会的寓言》则在他93岁时写成;……古往今来,大器晚成的故事 已是不胜其多,上面说到的例子距今已远,何况而今人的寿命又有延长呢!老年人生活处世应怎么办?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平均人寿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已将50~69岁的“半百、花甲、古稀”之人称为“实龄人”,意即最能务实的年龄这已分明是在向“老龄人”的概念挑战了。即使在中国,而今人们的体质还比不上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毫无疑问,“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今天看来可是不稀奇了。五六十岁的“老年人”面色红润、精力旺盛者大有人在,并且应该是充满希望的。 “发挥余热”之说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不能一概而论,现实也确非如此。

老年人对于人生的最大优势就是经历,他们的最大优点就是有经验。 当然,时常他们的缺点也是因此而保守、消极。但“姜还是老的辣”、“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等等民谚,千年流传,必有道理。 人们”应该明白,“老”的内涵是丰富的,它包括了许多相关因素:思想观念、社会经历、日历年龄、身体器官功能、精神状态、相貌年龄等等,医学上也将人的年龄分别出许多种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生理年龄、日历年龄、相貌年龄等等,过去人们提出的老年概念,都是依据日历年龄划分的,而实际上,各人的其他年龄因素与之不一定成正比。“未老先衰”的“衰”,其实就是先日历年龄而出现的老态,亦即相貌年龄已老等等,这一切都说明,“老年”概念本是人为的机械划分,人们无需去背这个包袱,以免首先从自己的心理上挫败自己。 “我老啦,不求什么啦”,这种心理暗示实在要不得,它只会促使人的心理衰老。

“老年人”的社交活动是延缓其衰老、保持其心理年轻的重要保证,问题是不宜尽跟老人交往,而应当多结交青年朋友, 从而感染上青春的活力。老年并非是暮年,即使是,不还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诗句吗!老人不能出现“沉沉暮气”,而仍应当保持积极向上、有进取心的姿态。寿命是可以争取来的。脱离了社会生活,失去了社会的承认,将会很快催人衰老,这也是所谓“离退休综合症” 表现的根本原因。 老年人经历了数十年人生斗争的风风雨雨,对人对事对社会都有比较准确的认识,他们应当更有理由进行新的奋斗和努力,继续未了的事业,而绝不能抱起孙孙聊度“风烛残年”。老入们仍应认真处世待人,因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并未走完,绝不能主动从心理上退出。离退休之后,老人们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出去游历山水洞窟, 陶冶情操;可以回首往事命笔著书;可以因人而异地开个店铺经商;也可以寻师问学、习文练武。绝对不要使自己空闲空虚,而必须仍然进取,充实生活。

头上的几缕白发、脸上的几条皱纹、心中的几分忧伤、动作的几多迟钝,这都只是“老龄”表现的一个部分,你得全面认识自己,知勤知奋,别在心理上先打败仗,从此一蹶不振。

当然,衰老是世间一切生物的必然规律,老终将至,不能不认,问题是你的心中得始终保持年轻。 与人交往不倚老卖老,待人接物象青年人那样豪爽,在心里暗示自己“我还年轻”,你便会真的变得年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