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怎么办?

问题是天然摆在人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不将其解决,人便迈不开步,不能前进。即使是学生参加考试,其实质也是在解决一个个问题,而社会生活的行行业业、方方面面,无一不是在一个个地解决问题从而求得进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不同,其中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受到了不同心理因素的影响。事实上,正是这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在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产生了差异。欲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得消除心理上的种种限制因素。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人们,至少有四个心理因素限制了人在解决问题中发挥自己的能力:

1、动机的过强或过弱:心理学家勃尔奇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高处放着香蕉,在猩猩身边放着一根竹竿,当时的条件是唯有利用竹竿才能取到香蕉。实验的结果表明:在猩猩受饿不到6小时的时候,由于其取食的动机太弱,因而猩猩的注意力易被各种无关因素分散,而到其受饿24小时以后,它的取食动机又变得过强,其注意力过于紧张地集中于香蕉上,因而忽略了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这两段时间内猩猩都取不到香蕉。只有在猩猩受饿6~24小时之间,它的取食动机才是适度的,此时猩猩注意力适度集中,而又能清醒地分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它终于利用竹竿取到了香蕉。这个实验说明,在动机的强弱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一种曲线关系。古语的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和“欲速则不达”结合起来,就已概括了这一深刻的道理:积极性不高或急于求成,都将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削弱。

2、缺乏联想:善于联想,会使人从“触类旁通”的思想活动中受到启发,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心理学家姜德生做过一个实验:天花板上悬着两根绳子,但两者相距太远,任何人抓住一根便无 法抓住另一根,而实验要求将两根绳子结到一起。解决问题之前,姜德生要两组人分别记忆几组单词,其中一组人记忆的单词中有“绳索”、“摆动”、“钟摆”等,另一组则所记之词与实验无关。结果表明,记忆“钟摆”等词的那组人总能比另一组人先解决问题。何故?显然是这组人从记忆的“摆动”等单词中受到了启发,因而产生了联想:在一根绳上系一重物,使之摆动,当它摆向另一根绳时,人便可以同时抓住两根绳索。据此,心理学家得出结论认为: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也就是善于随时随地受到启示和进行联想的人。

3、受习惯的影响:实际上这是一种由经验而产生的“成见” 或“习惯”来支配思维的解决问题方式。心理学家采用一组实验证实,当人们在解决某一问题获得成功时,便会将其成功的经验记入脑海,今后遇到相似的问题时,便习惯于按“老办法”去解决。这本是人们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寻找某种思维规律的努力,按说这应该是好事,但这也会使人失去变通,因为懒惰而变得思力迟钝、思维僵化,更兼其最初总结性思维中的局部性和片面性,就更加限制了人在今后解决问题中的活力。心理学家因而认为:一定的心理习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往往会阻碍更合理、更有效的思路。可见,人的思维不应当受到经验、习惯的约束,否则就不能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即使老办法能够解决问题,往往也并不是最佳方案,相反,对老办法的依赖,会使新的思维方式被扼杀,使人的才能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

4、僵化思维:人们通常所具有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对一件物品往往只看到它通常的功用,而看不到它其他可能的使用价值,而正是这种僵化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人们充分利用物品的潜在作用去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作“功能固着“。心理学家亚丹姆生进行过这样一组实验:要求被试者将三支蜡烛垂直地固定于一架竖直的木屏上。实验中的两组人,第一组领到的材料是分开放置的三支蜡烛、三个纸盒、火柴和一些图钉,而第二组则是将蜡烛、火柴和图钉分别装在三个纸盒内交给他们。实验的结果是:第一组有86%的人解决了问题,而第二组仅41%的人解决了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第二组的人只将纸盒看做是容器,而没有想到纸盒的其他作用:点燃一支蜡烛,在每个纸盒外滴一滴液蜡,然后将蜡烛固定于纸盒上,再用图钉将纸盒按垂直位置固定在木屏上。正因为自己思想的僵化,以至于许多人在得知结果时,会茅塞顿开地拍头大悟: “哎!这么简单,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是天生超人的,有意识地避免上述有害心理因素,热爱思索,善于思维,你就会成为一个能力非凡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