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避免树敌应怎么办?

处世待人中,“多个朋友多条道,多个敌人多堵墙”, 这个道理是无所不在的。树敌过多,不仅会使人在生活中迈不开步, 即使是正常的工作,也会遇到种种不应有的麻烦。 要避免树敌,你首先得养成这么一个习惯,那就是绝不要去指摘别人。指责是对人自尊心的一种伤害,它只能促使对方起来维护他的荣誉,为自己辩解,即使当时不能,他也会记下你这一箭之仇, 日后寻机报复。人的本性就是这样,无论他多么不对,他都宁愿自责而不希望别人去指责他们。我们都是这样。在你想要指摘别人的时候, 你得记住,指摘就象放出的信鸽一样,它总要飞回来的。要记住,指摘不仅会使你得罪了对方,而且他也必定要在一定的时候来指摘你。 即使是对下属的失职,指摘也是徒劳无益的,如果你只是想要发泄自己的不满,那么你得想想,这种不满不仅不会为对方所接受,而且就此树了一个敌;如果你是为了纠正对方的错误,那为什么不去诚恳地帮助他分析原因?手段应当为目的服务,唯于不良的动机,才会采用不良的手段,而后树敌。许多成功者的秘密就只在于他们从不指摘别人,从不说别人的坏话―—显得自己高明。面对可以指摘的事情,你完全可以这样说:“发生这种情况真遗憾,不过你肯定不是故意这么做的, 是吗?为了防止今后再有此类事情发生,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原因……这种真心诚意的帮助,远比指摘的作用明显而有效。避免树敌

其次,对于他人明显的谬误,你最好不要直接纠正,否则会好象故意要显得你高明,因而又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在生活中一定得牢记,凡是非原则之争,要多给对方以取胜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树敌,而且也许已使对方的某种“报复”得到了满足,可以“以爱消恨”。口头上的牺牲有什么要紧,何必为此结怨伤人?对于原则性的错误,你也得尽量含蓄地进行示意。既然你原意是为了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何必让伤人的举动来“逞能”。微笑、眼色、语调、 手势都能表达你的意见,唯独不要直接说“你说得不对”、“其实是这样的”等等,因为这等于在告诉并要求对方承认:“我比你聪明,我一说你就能改变你自己的观点”,而这实际上是一种挑衅。商量的口吻、请教的诚意、轻松的幽默、会意的眼神,定会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改变自己的失误,与此同时,你也不会树敌。要知道,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的思想是符合逻辑的,大多数人生来就具有偏见、嫉妒、贪婪和高傲等,人们一般都不愿改变自己的意见。他们若有错误,往往情愿自己改变。如果别人策略地加以指出,则其也会欣然接受并为自己的坦率和求实精神而自豪——问题是,你得让他们有这种感受和体验。

假如由于你的过失而伤害了别人,你得及时向人道歉, 这样的举动可以化敌为友,彻底消除对方的敌意。说不定你们今后会相处得更好。“不打不相识”这一民谚富含了这一哲理,既然得罪了别人,当时你自己一定得到了某种“发泄”,与其待别人的“回泄”自来,不知何时飞出一支暗箭,远不如主动上前致意,以便尽释前嫌。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的历史戏一直在演。廉颇自恃积功过人,多次故意见辱于后来居上的蔺相如,而后者见状忍让,不与为争,廉颇终于醒悟,主动“负荆请罪”,从而遗下了这则千古佳话。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远比让别人批评要心情舒畅。单单为此,你也该争取主动和解,以避免树敌。

为了避免树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这就是与人争吵时不要非占上风不可。实际上,争吵中没有胜利者。即使你口头胜利,但与此同时,你又树了一个对你心怀怨恨的敌。争吵总有一定原因,总为一定的目的。如果你真想使问题得到解决,就绝不要采用争吵的方式。争吵除会使人结怨树敌,在公众前破坏自己温文尔雅的形象外,没有丝毫的作用。如果只是日常生活中观点不同而引致的争论,就更应避免争个高低。如果你一面公开提出自己的主张,一面对所有不同的意见进行抨击,那可是太不明智,而几近于强使自己孤立和就此停步不前。如果你经常如此,那么你的意见再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你不在场时别人会比你在场时更高兴。你知道得这么多,谁也不能反驳你,人们也就不再驳你,从此再没有人跟你辩论,而你所懂得的东西也就不过如此,再难从与人交往中得到丝毫的补充。因为辩论而伤害别人的自尊心、结怨于人,既不利己,还有碍于人而使自己树敌,实在是不足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