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起源来历的三种学说是什么(月球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月球是距我们生活的地球最近的宇宙天体。我们人类从诞生以来,便发现月球就这么一直陪伴着我们,阴晴圆缺,周而复始,月球成了人类观测天象、计算历法的最好工具,成了人类畅想宇宙、寄托感情的“航空港”。
关于月球,人类有史以来就有无数的神话传说:“嫦娥奔 月”、“玉兔桂树”、“寒宫月老”等故事,表达了人类对月球的无限憧憬。1969年“阿波罗”飞船载人登月成功,终于实现了人 类多年的梦想。然而对于月球,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月球从哪里来,月球为什么会成为地球的卫星”等问题, 已被美国航空航天局列为最大的宇宙疑问。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与地球的距离约38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地球的1/4、质量约为地球的1/80,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白天温度高达127℃,夜晚则降到- 183℃,月球上没有动植物和任何生命迹象,到处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陨石坑。
对于月球如何起源、从何而来,目前科学界普遍存在着三种假说,即“同源说”、“分裂说”和“俘获说”,笔者认为这三种 假说虽都有根据,但也都有无法解释月球另一些特征的地方。 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同源说”认为,月球和地球都诞生在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由宇宙尘埃和气体聚集旋转,逐渐吸引周围物质,愈变愈大,慢慢形成了今日的模样。今日月球表面遍布的“弹坑”,即说明月球仍旧在吸纳宇宙天体碎块,今后还将长大。但是据 “阿波罗”飞船在月球的考察得知,月球上已发现了6种地球上没有的矿物,这个证据从客观上否定了月球与地球是同期由宇宙尘埃和气体形成的假设,因为矿物不可能对月球更偏爱,而合理的解释是月球可能比地球形成更早。
“分裂说”认为,月球是在地球诞生以后的某个时间,由于外来天体对地球的猛烈碰撞,而从地球上分裂出去的一大块物质,天长日久旋转聚集,逐渐形成圆球形的天体,太平洋 失的这块地壳就是今日的月球。这一假说的主要根据是太平洋大到可以把月球容纳进去,并且环太平洋的火山带也说明因缺失这块地壳而使周围地壳极不宁静。但是从天体力学的角度分析,这个假说是不成立的,在天体形成初期,分裂出一些小碎块并围绕天体旋转是可能发生的,但对地球而言,像月球这样大的体积被分裂出去,又恰在现在的轨道运行,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且从“阿波罗”飞船带回月球新矿物的证据,更是这个假说所不能解释的。
“俘获说”认为,月球诞生于距我们遥远的宇宙空间,因某种原因使其自由地在宇宙中运行,当飞到地球附近时,恰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于是成了围绕地球运行的卫星。虽然这个假说可以解释“阿波罗”飞船带回的许多证据,但是“俘获”的卫星选择一种很扁的轨道更符合力学原理,就像太阳俘获的许多彗星一样,而月球的近圆轨道,及和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 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并且月球的直径达地球的1/4,这样相对大的卫星在人类目前了解的宇宙中也是极为罕见的,月球就像是受到某种操纵而进入地球轨道的一样,这个结论让科学 家们迷惑不解。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三种假设都有局限性,相比而言“同源说”更符合实际一些,给它再作一些补充,或许能解释以前所不能解释的一些问题。笔者的看法是月球的诞生与地球“同源”,而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的“干扰”。诞生“同源”使它具有了极其特殊的相对位置、运行轨道,包括体积大小和物质结构,就像一起降生的“双胞胎”。后来由于受到某些自由飞行天体干扰,如彗星等影响(彗尾扫过月面),而使月球留下了地球所没有的矿物。至于说月球相对体积不应那么大, 这是从一般力学理论上算的,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普遍与特殊的综合体,那么月球特殊一点也就不应大惊小怪了。说起来地球更是特殊得不可思议,何况月球还受到太阳甚至某些尚未发现的引力的作用,它完全有理由以现在的身份,处在现在的位置。所以笔者说科学家所算出的月球受到某种操纵,实际上很可能是他们还未发现的力量,但这并不足以说明月球是来自遥远宇宙的特殊天体。
月球是人类向往并且充满梦幻的世界,未来将有更多的人能登上月球,去感受宇宙的神奇。探究月球的起源,不仅使我们能了解地球和太阳的来历,而且也是我们人类开启宇宙大门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