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带的形成原因和时间(小行星怎么形成的)
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成千上万个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小行星,而在太阳系其他大行星之间,却极少发现有小行星,这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经过长期研究,许多科学家认为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众多小行星是由原来的那颗大行星爆炸而形成的,这个假设较圆满的解释了小行星分布集中而且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等特征。笔者通过对这方面材料的搜集、研究,归纳绘出了处在火星、木星之间的那颗大行星在破碎之前的粗略面貌:
1、根据行星形成的距离和星云凝聚的密度、质量以及行星运动的规律推理,这颗大行星的质量约为10个地球,体积约是地球的15倍,直径约是地球的2倍,密度约3~5克/立方厘米,公转速度约20千米/秒左右,有4~8颗卫星。
2、有人由降落在地球上的小行星残骸,推想这颗大行星具有含硅酸盐的石质外壳,有金属铁、镍等含量最高的核,在核与外壳之间是类似地幔的结构。大行星按其轨道属地外行星,按其成因分,结构大概是近似于类地行星。
3、在小行星带中,除发现小行星——谷神星表面含有水外,科学家们推测那些众多的小行星由20%的水组成,可知大行星含有丰富的水。
4、科学家们在对陨石的鉴定中发现有十几种氨基酸,并提出这颗大行星很可能具备形成氨基酸一一生命的物质环境条件。
于是笔者初步勾绘出了大行星爆炸和小行星诞生的过程。在距今6500万年前,宇宙间有一类似太阳系的星系在毁灭时,其中有一大小同地球相仿的行星高速度飞入太阳系,与处在太阳系火星和木星之间的那颗大行星相遇,二者发生毁灭性的爆炸。爆炸后,大小碎块、气体尘埃物质高速飞溅,可能漫延至海王星或者更远的太阳系范围之内,笼罩太阳系几百年或更长的时间。这些物质大部分被太阳及太阳系的各大成员吞食、吸积和捕获;有一部分散落在原行星公转轨道附近, 成为小行星带;还有很少的物质有可能脱离太阳系,飞奔到宇宙星际空间。
小行星来历之谜的揭示,使我们对太阳系认识大为增强, 许多地球、太阳系的不解之谜都可从中窥其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