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迁徙是什么行为(候鸟迁徙的原因和特点)

每年春天,燕子都从南方飞向北方;临近夏天,杜鹃、鸿雁和布谷鸟欢快地唱起歌来;进入秋天,大雁排着“人”字队形, 一队队向南方飞去;冬天来了,这些鸟都在北方消声匿迹,回到了南方。但第二年春天一到,它们又从南方飞了回来。科学家们把鸟类一年之中,在营巢出生地与越冬地之间所进行的两次移居,称为鸟类的迁徙,具备迁徙特性的鸟类叫做候鸟。营巢地和越冬地在同一地区的鸟类,称为留鸟。候鸟为什么要迁徙?候鸟迁徙是靠什么来判定方向?对于这两个问题,研究鸟类的科学家众说纷纭,难以统一,因而已成为当前鸟类科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笔者认为,候鸟迁徙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气候。其一,地球总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斜交成一 定的角度,这样,地球上就产生了四季的更替。鸟类为了生存, 便随着季节的变化,寻找适合于自己生存、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故而,鸟类就开始了迁徙。候鸟迁徙

其二,候鸟的迁徙速度快、距离远,几天之内,就有远涉大洋之本领。这是鸟类迁徙的另一原因。据说有一种千鸟,从美国阿拉斯加飞往太平洋夏威夷岛,途经3000千米,中途不着陆,连续飞行35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极地燕鸥的飞行距离更远,它们每年的6月份在北极附近生蛋、孵雏,到8月份就带上小燕鸥往南飞去。燕鸥纵贯地球南北,12月底来到南极附近,一直在那里生活到第二年的3月份,然后再次飞向北极。它们每年都往返于南北两极之间,平均每年要迁徙35000千米。两极地区都是永昼永夜,燕鸥可能是为追逐太阳光和低温的气候条件而迁徙的。

其三,鸟类的历史远远大于我们人类的历史。在漫长的地质史上,地极移动,大陆漂移,冰期曾数度形成与融化,海陆发生着巨大的沧桑变化,地球上即使在同一块地方,古往今来,气候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鸟类要生存下来,就必须迁徙。

其四,候鸟迁徙很有规律,一年一度来回往返。这说明,鸟类迁徙的原因是由气候的季节变化引起的。

其五,地球上何止仅鸟类在迁徙。我们知道,在非洲大陆上,由于南北半球气候的季节变化,引起大批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大规模迁移。海洋中的鱼类,同样也具有迁徙的习惯。 我们人类也在迁徙。古代的北非、巴比伦等都是人类的发祥地,人类在那里生存了几千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随着气候的变迁,这些地方现已成为不毛之地。所以,为了生存,几乎所有动物都必须随气候而迁徙。

候鸟的迁徙,不管多远距离不会迷路,并且每年总是那个季节起程,从繁殖地迁往越冬地,然后又从越冬地飞回繁殖地。它们翻山越岭、跨河过海,准确无误地返回原地,从哪个屋檐下飞走,仍然飞回原来屋檐下的旧巢里,决不会找错家门。 候鸟的这个本领,真是令人既惊叹又疑惑。有人解释说,由于鸟类有一副适应于空中生活的眼睛,它们在广阔的天空飞行时,能够认出自己看习惯了的地方。有人解释说,候鸟的迁徙是视觉定向,靠太阳、星辰、月亮、陆地上的大型标志来确定方向。还有人解释说,候鸟的迁徙是靠视觉定向和非视觉定向共同结合在一起。非视觉定向有地磁场定向、风定向、听觉定向和地心引力定向等。

上述几种解释,究竟哪一种正确呢?①人在平地上,视野的半径为4千米左右,而飞行在2千米高空的鸟儿视野半径为190千米。虽说候鸟能够凭借敏锐的视力,看准飞行的方向,可是在夜间或飞越没有任何岛屿和树木的茫茫大海时,任凭它的视力何等敏锐,也是会因没有标志而迷失方向的。这说明,候鸟的长途迁徙不是靠看习惯了的地方来定方向。②如果说候鸟迁徙是靠视觉定向,以太阳、星辰、月球、陆地上的大型标志来定向,那么在阴雨天气飞行是靠什么定方向呢?看来, 候鸟长途迁徙也不是凭视觉定向的。相比之下,第三种解释比较接近候鸟迁徙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候鸟长途迁徙是靠地磁场来定方向的。科学家发现,鸟类在重力、磁场异常地带就会迷失方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部有一处重力、磁场异常地带,在那里鸟儿会失去方向感,它们就连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都常常踏空。乌克兰科学院研究用信鸽探矿,结果发现,放飞的信鸽如果遇到了重力、磁场异常的断层构造带,就会暂时迷失方向。这两个例子一方面说明鸟类的大脑中存在着磁场或类似指南针这样的定向航标器,另一方面说明鸟类是靠大脑中的磁场或定向航标器来测定方向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体,候鸟在地球上飞行,就是依靠自己的磁场或定向航标器测定地磁方向,从而判断自己的飞行方向,这样,候鸟在无边无际的高空中飞行, 即使看不到地面飞行标志,也不会迷失方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