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灯形成的科学原理是什么(佛灯现象的形成原因与科学解释)
佛灯与佛光齐名,都有神仙显灵之意。千百年来,在我国的庐山、峨眉山和青城山等名山中,一直流传着神秘的佛灯之说。没有月光的夜间,站在庐山大天池的文殊台或站在峨眉山金顶,偶尔可看到山下黑黝黝的幽谷间,会突然涌现出十到数百点荧火光。这些荧火光时大时小,时明时灭,有聚有散、忽东忽西,或近或远,高者天半,低者掠地。古人把它们看成是过路的神灵或仙佛手提灯笼穿行在天地之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 “佛灯”,也叫“圣灯”或“神灯”,常见的以蓝绿色为主,偶尔可见白、青颜色。
佛灯在国外或其它地方又叫“鬼灯”。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城镇上空,夜间常出现这种奇异的光团,光团开始在低空游弋,闪闪烁烁,如乱葬地的磷光鬼火,后来就摇摇晃晃地升入高空消失了。有的人以为运气好,碰到上帝显灵;有的人则认定是鬼灵升天,干脆叫它“鬼灯”。这种现象往往在个别古庙上空或一些植物茂密的湿热地区以及某些断层地带容易产生。 许多人把它误解为“鬼火”,于是,常常对此产生恐惧心理。
佛灯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不少的描写和叙述,唐朝杜光庭 《青城山记》中描写:“僖宗皇帝幸蜀之年,山中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神灯千余,辉灼林表。”南宋范成大《青城行记》写到: “夜有灯出四山,以千百数,谓之圣灯。”清代蒋超著《峨眉山志》,亲见佛灯之奇,还特地撰写了一篇《佛灯辨》。民国年间王文才纂《青城山志》叙述:“山有圣地,每晴雯之夜,光焰熊熊,飞行各岭,仍还故处而灭。”
对于佛灯之谜,许多学者各持己见,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佛灯是山脚下灯光的折射;有的则说是星光在水田里的反射;有的学者认为是天上的星星反射在云上的一种现象;也有的说这是一种大的萤火虫在飞舞;还有的则认为是山中蕴藏着能发出萤光的矿石,然而,这些解说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难以圆满地解释佛灯的形成。最为普遍的解释是磷火说。坚持磷火说的人认为佛灯即民间所说的“鬼火”。这种解说漏洞在于:其一,磷火多贴着地面慢慢地游动,不可能飘得很高, 更不会“高者天半”或“有从云出者”;其二,磷火光很弱,而庐山文殊台和青城山神灯亭的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峨眉山金顶海拔超过3000米,又有云雾水汽的遮挡,人们不可能看得那么清清楚楚。
1983年,一支普査队在井冈山南屏嶂水口坳夜宿时,发现黑黝黝的山间出现了与峨眉山的佛灯一样的发光现象。为了弄清佛灯发光的原因,他们把发光区的土壤、枝叶采来与不发光地区的进行比较化验,结果发现在发光区的栗子树、苦楮树和枫香树等枝叶上,寄生着一种叫密环菌的物质。当这种带有密环菌的枝叶含水量达到120%时就能发光,干燥后光亮消失,含水量越高,发光的亮度越大。这种枝叶之所以能在夜幕中金光四射,是因为密环菌遇到水和氧摩擦而造成的。由于沟壑中风大,林莽丛生,发光的枝叶摇曳不定,因此出现时隐时现,时分时合的壮观景象。但这种解释还是不能解释佛灯 “高者天半”或“有从云出者”,故而不能让人完全信服。那么,到底是谁点燃了佛灯?这是至今悬而未解之谜。
笔者认为,佛灯是一种电荷放电的现象:其原因在:
1、在峨眉山、庐山、青城山等产生佛灯的地区,往往林深草茂,林间、地面和土壤之中含有大量水汽,因而使林间阴暗潮湿,有点像雷雨前的云层一样,水汽中带有一定的电荷。 土壤中的腐殖质产生的甲烷气泡在林间低空升起时带了电, 带电的甲烷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与空气摩擦产生放电现象,同时点燃了甲烷气泡,于是便产生了佛灯。
2、美国学者对“鬼灯”经常出现的100多个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鬼灯”出没地都是断层区,或者是断层线的边缘。断层带及其附近的岩石中,石英晶体被地应力搓成碎块,拉歪、压扁。实验证明,石英晶体在受压或扭歪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电荷。这种电荷随气流上升进入大气层,使大气充电、受热,以致发光形成光团。峨眉山、庐山青城山的岩层都有断层区,其石英晶体因受压或扭歪过程中,同样能产生电荷,形成佛灯。
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产生的放电现象。使得人们在这些风景名山没有月光的晚上,偶尔会看到山下黑黝黝的幽谷间,突然涌现出几十点或数百点的荧火光,从而造成了时大时小,时聚时散,忽明忽灭,忽东忽西,或远或近,高者天半,低者掠地的佛灯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