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夏颠倒之地是如何形成的(形成原因和科学原理解释)

在河南省林县石板岩西北部的太行山腰,海拔1500米的地方,有一处呈现冬夏颠倒的怪地方,面积约600平方米。这里每年阳春三月,正当草木尽绿之时开始结冰,冰期长达5个月,到8月中秋,结冰开始解冻。期间冰期最盛之时,恰是6月酷暑。盛夏,在其它地方挥汗如雨之人,踏进这方土地,立即感到彻骨的冰凉。寒冬腊月,冰封大地,这里却热汽如蒸,乱石之下汨汨流淌的泉水温暖宜人,沿沟花草嫩绿鲜艳,仿佛春暖花开之时。

我国辽宁省东部山区桓仁县境内,也有一条长约15千米冬夏颠倒的“地温异常带”。这里地下的温度与周围大自然的温度变化正好相反。入春气温上升时,那里的地温却下降;酷热的夏天,在“地温异常带”裂隙口站一两分钟,就感到寒气刺骨。据测量,盛夏时裂隙口的温度达-2℃。入秋后,大地气温下降时,那里的地温却开始上升,到隆冬时节,那里已是热汽腾腾,绿草如茵了。真可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冬夏颠倒之地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地方出现冬夏颠倒的怪事呢?

笔者认为,造成冬夏颠倒的原因是由于地热的反季节释放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蕴藏着巨大热能的庞大热库。地热的释放除了通过岩层缓慢地向地表辐射和传导外,在 一些地热富集区还表现为温泉、热泉、沸泉、喷气孔、间歇泉、岩浆活动、火山爆发、地震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地热释放是放热,为什么有时一些地方却表现为放冷呢?原来,在火山、岩浆或构造活动形成的地热流体中包含有多种气体,这些气体除了以二氧化硫为主体,还有硫化氢、二氧化碳、氨气、甲烷和放射性氢、镭等特殊气体。一些气体在地层深处,由于压强大、温度高被液化成液体。当这些液体在压强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就会沿着地层裂隙向上涌出,在上升过程中随着压强降低,液体汽化,并且吸收大量热,使得近地面的地层中气温下降到零度以下,出现结冰现象。例如,氨气在常温下加压到7×105~8×10帕,气态氨凝结为无色的液体。液态氨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它周围物质的温度急剧降低。

上述冬夏颠倒的怪事就是由于地热在释放的过程中,夏季表现为释放易挥发气体的液化流,从而吸热致冷结冰,使得那里寒冷如冬;冬季表现为释放热水蒸汽,致使气候反倒温暖如春。现在,人们已经根据气体挥发吸热这一特点,制造了人工雪。在地球上也有由于地热释放,出现与此相反的情况,那种情况正合季节变化,因此不易引人们注意,也就无人去观察研究了。

地球上还有许多地方出现与此相类似的奇异现象,如黑龙江宁安县镜泊湖西北50千米的张广才岭,海拔1000米的深山区,有一处“火山山原始森林”的风景区共有10个火山 口,其中4号火山谷底,严冬时有涓涓清泉,盛夏时是厚厚坚冰。重庆市巫溪县有一世界奇观——夏冰洞群。酷暑盛夏,洞 外热气腾腾,洞内结冰;隆冬时节洞外寒风冽冽,一片冰封雪地,而洞内却温暖如春。更为惊奇的是冰岛南部海滨的梅姆维特火山,在火山爆发两周以后,从烈焰灼人的火山口中喷出的竟是冰块,且多达1300立方米。湖南省石门县九渡河乡境内的九杨路旁有一奇妙岩洞,被当地人称为“风洞”。“风洞”洞口约1平方米,人站在洞口上下感觉截然不同。盛夏季节,上身热风烤人,而下半身则凉风嗖嗖,隆冬时节,上面风雪交加,而下面则暖气涌涌,咫尺之间,截然有别,妙不可言。这些奇异现象的成因,都是由于地热放造成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