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不完泉水的石棺是怎么回事(石棺涌泉之谜的科学解释与原理)
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西麓有个阿里休尔特什村,该村因有一个奇怪绝伦的会涌清泉的石棺而名扬天下,于是到此旅游来访者古往今来络绎不绝。
根据石棺上的文字记载:该棺是1500年前的能工巧匠用整块大理石精雕细凿而成的。到公元960年,即石棺制成540年后,那里的村民们将专程从罗马运来的波斯公爵桑特兄弟阿卜顿和圣南的尸首入殓于石棺。而后又别出心裁地在棺盖与棺体之间凿一小孔,并安装上一根铜弯管。过了数年后的一天,突然间一股清泉从棺内向外泪泪流淌,年复一年清水不绝如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据有关人员测定,石棺每天流量达400公斤左右,无论天干地涸的大旱之年还是阴雨连绵的日子,石棺也照样如此。这个全长193厘米的石棺紧紧密闭,固若金汤,棺盖与棺体早已连为一体。目前,棺内是否有骸骨,人们不得而知。但经过反复多次的检查验证,清澈透明的泉水具有清凉纯正而又绝无任何异味的特点,并且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佳品饮水。
1942年10月,希特勒纳粹士兵闯入阿里休尔特什村后, 在石棺上撒尿拉屎,倾倒污水脏物。不久,石棺便出现泉水枯竭不流的奇怪现象。几年以后,当村民将石棺周身彻底洗净以后,泉水又恢复了“生命”,时至今日,仍是源源不断地日夜泪泪涌流。
1961年7月,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来了两个决意要揭开石棺秘密的工程师。这两个工程师经过一番苦心研究后断言, 泉水是由渗透入石棺的地下水、雨水以及空气中的湿气组合而成。他们为了验证自己的断言,就请人用砖木将石棺垫高架空,四周裹以塑料薄膜,亲自守卫石棺,以防别人用弯管向石棺内注水。结果,这两位工程师的断言被事实否定了。他们辛辛苦苦地守护了40天,泉水依然流淌不止。
为了彻底解开石棺之谜,1970年,英国一家报纸悬赏10万美金,奖励揭晓石棺之谜。重金之下,英国、美国、荷兰、德国、西班牙、瑞士、比利时等19个国家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先后前去寻幽探秘,但最终均以失败而告终。
好一个石棺之谜,迄今成为百思不解的千古悬案。
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人们还没有发现其他的高智能人类或外星人经常来给石棺内注水,据我们推测,制造石棺和殓葬尸首的古人,也不可能有非凡技术在棺内设计能流水的高级装置,更何况石棺是用来殓尸的,而不是做水井供饮水用的。
那么石棺里的清泉,究竟从何而来?笔者分析,石棺之水可能来源于大气中的水蒸汽凝结和部分雨水的入渗。依据如下:
1942年10月,希特勒纳粹士兵在石棺上撒尿拉屎,倾倒污水脏物致使石棺泉水枯竭。数年后,村民将石棺周身彻底洗净后,泉水又恢复了“生命”。这一事实,可以说明古棺之水是来源于空气中的水汽。其原因是石棺表面倾倒脏物以后,遮挡了空气中的水汽与石棺充分接触,石棺不能吸收空气中的水汽,无水源供给,结果泉水枯竭。当村民把附着在石棺上的脏物彻底清洗干净后,石棺又能吸收到空气中的水汽,因此泉水又恢复了。
上文两个工程师将石棺“四周裹以塑料薄膜”,石棺仍然流水,笔者觉得这一结论有出入。如果把石棺的前后左右称之为四周,不包括上下两个面,石棺仍与空气接触;另一种认识是把6个面统称为四周,如果把四周6个面全部裹起来,不让石棺与水汽接触,那么,石棺是不会流水的。否则,石棺在受到脏物遮挡后,泉水枯竭就不成立。
如果我们把石棺放在一个十分干燥而又密闭的仓库里,不让石棺与外界空气接触,更不能人为给石棺注水,那时石棺肯定不会流水。
石棺又是怎样把大气之水汽变成清泉的呢??
1、阿里休尔特什村位于法国比利牛斯山的西麓,正好面临北大西洋暧流经过的比斯开湾地区,西风终年从海洋上带来大量的湿润水汽,因而那里的空气非常湿润。由于造成石棺附近湿度因素十分特殊,因此即使在天干地涸的大旱之前,那里空气中所含的水汽也是很大的,只不过缺少降低温度的因素而未形成降水。这是石棺长流清泉的一个因素。
2、石棺像海绵的特性一样,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这是石棺清泉不止的第二因素。组成石棺的大理石,经过几百年风化、侵蚀、溶解,棺盖与棺体早已连为一体。这充分说明石棺的岩石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棺体外表空隙大,吸水性强,棺体内壁透水性能很好,仿佛沙漠地层。再说,世界上吸水性很强 的岩石也是很多的,如我国广西一个天池周围就有一种吸水性类似于海绵物质结构一样的岩石。
3、石棺温度比周围大气温度低,能快速将空气中的水蒸汽凝结成小水珠,这是石棺清泉长流的第三个因素。由于石棺长期处于阴暗潮湿地带,棺体含水量很大,造成棺内温度比棺体表面低,同时棺体温度又比周围大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汽一遇石棺,温度降低,多余出来的水汽就会吸附在棺体上、渗入棺内,形成清泉。故而泉水经反复检查试验,清澈透明、纯洁清凉、无任何异味,是天然的上等饮水。这一现象犹如下雨前水缸外面形成众多水珠下流现象一样。
4、弯曲的铜管是石棺能涌清泉的另一个最重要而又关键的因素。可以说没有弯管,石棺就不会流水。在石棺凿成后的540多年里,石棺不涌清泉的原因有二:其一,石棺的分化变质需要一定的时间;其二,棺内的气体不能排出棺外,使得棺内气压远高于棺外,虽然棺体含有大量水,但这些水很难在棺内形成过量的水。笔者推测,殓尸者别出心裁地在棺盖与棺体之间凿一小孔,并安上一根铜弯管,其目的就是为了排放棺内的大量水汽。估计当时验尸者打开棺时,棺内一定水汽很盛, 为了避免棺内尸体马上腐烂,殓尸者才颇有用心地设置这一铜弯管,以便通风干燥。可不知这一招适得其反,不但没有起到通风干燥的作用,反而促使石棺涌出奇泉。当石棺安装上弯铜管后,棺内多余出来的气体迅速排出,致使棺体吸收的大量水非常顺利地渗入棺内。棺内之水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沿着棺体一侧底部空隙较大的地方涌出,故而,殓尸数年后的一天,石棺涌出清泉,长流不止。
5、石棺除了吸收大量的水汽凝结泉水以外,一定量的降水入渗,也是石棺泉水来源之一。这里正好处于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迎风坡的山麓,暖湿气流前进时,受到高山的阻挡,气流抬升,形成大量的地形雨。
6、石棺每天流量达400千克左右,193厘米长的石棺,能殓两个人的尸首,说明该棺的宽度约是一般棺材的2倍。石棺除底部放置地面,其它五面都可吸收水汽。石棺每分钟吸收200多克水汽,在较理想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