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锣洞是怎么一回事(打锣洞现象的科学解释与原理)

在云南省广南县南屏镇距离323国道约3千米处的地方,有一个几十户人家,200多人的村子名叫“落水洞”。该村四面环山,村前有一个3公顷多的凹塘,塘东有一个洞,叫落水洞,这个村子因此而得名。塘西也有一个洞,因为此洞会发出“敲锣打鼓”般的神奇声音,所以叫做“打锣洞”。全村人畜唯一饮水的地方就在打锣洞,先前,人们靠10多米长的绳索在洞口取水。1958年,村民们把打锣洞口炸开以后,人就可以直接下洞挑水了。

据那里的村民讲,每年农历七月雨水集中季节,打锣洞都要涨水,水从洞口冒出,有时水柱高达3米多。从打锣洞流出的水,顺沟流入落水洞泄下,落水洞水排泄不了,就将凹塘淹 没。凹塘被水淹没的时间或十天半月,或两月不等。打锣洞有几大奇。

其一,每当打锣洞退水时,待凹塘内的水落到与打锣洞口相平时,洞内就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声音似鼓声、锣声,还夹杂着唢呐声、竹笛声、琴声……简直像一个大型民间文艺乐团在演奏。这声音要持续两个小时,洞内的水边响边下落,一 直下落到经常挑水吃的水位,那响声才停止。打锣洞的水,就这样在雨水集中的季节周而复始地涨落,时间有多长,村民谁也说不清楚。并且,打锣洞涨水时,只要水不流入落水洞,水退时,是不会发出其响声的。打锣洞现象

其二,打锣洞落水时,水落在平时挑水吃的水位后,还要续续下落两小时后,洞内之水就消失得无踪无影了。而7天后,水才又自然回到经常挑水吃的位置。假使3天不回来,就非得第7天才能回来。

其三,打锣洞水回到经常饮水时的位置后,就再也不会下落,除非再次涨水时。无论多少人畜饮用,不管是天旱多久还是下大雨,洞内水位都固定不变。1963年天大旱时,附近6个村寨的人都到打锣洞挑水吃,但洞内水的固定位置仍然不变。

其四,当地农民说,打锣洞每隔60年都要涨一次大水,淹没庄稼和房屋。据该村老人们的回忆,他们在孩童时,甲子年的第二年乙丑年(1925年),曾涨过一次大水。那次大水将凹塘内的所有田地全部淹没,居住在低处的人家全部搬迁。到 1985年时,也同属于甲子的第二年即乙丑年,打锣洞又涨了一次大水,而且水位与1925年时一样,淹塌了8户人家的房屋。经过这两次涨水的经验后,村民们都选择较高的地方修建房屋,以免再次受损。

长期以来,当地的一些干部群众以及有关专家、学者,都试图探究打锣洞的这种水响、水落、水涨等特有自然现象,从而揭开其奥秘,但都未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打锣洞如此神秘,其中定有地形和环境的奥妙。笔者根据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的特点,不妨谈谈自己对打锣洞奥秘的 一点看法。

大家知道,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形即石灰岩地形长期受 到流水的侵蚀、溶解,地下溶洞、伏流、地下河发育丰富多彩、 千奇百怪,以至有些地表因缺少河流而显得干旱缺水。落水洞村就处在云贵高原的多地下河地带,致使全村人畜饮水就靠唯一的打锣洞供给,打锣洞就是一条暗河出露的洞口。这条暗河与落水洞也相通。从打锣洞向东顺着落水洞继续上溯,是这条暗河的上游;从落水洞向西顺着打锣洞继续前行,是暗河的下游。暗河的下游与明河(西洋江)相通处,有高低不等、相距较远的两个洞口。这两个洞口溶洞特殊,都具有自动排水管道的虹吸作用。因此,无论多少人畜饮用,不管天旱多久还是下雨,打锣洞暗河供水都绰绰有余,它的水位固定不变。

打锣洞涨水以后,溢出洞口之水,顺沟流入落水洞下泄。于是落水洞以及暗河的上游也灌入或停滞了大量的水。当打锣洞水位退至洞口时,灌入或停滞在落水洞及暗河上游的水体也快速地流向下游,流水撞击洞内各种形状的石灰岩,使其发出声音,仿佛敲锣打鼓吹唢呐一般。这些声音传到打锣洞洞口,人们听起来就好像许多乐器在演奏。打锣洞水位落至平时挑水吃的位置时,积存在落水洞和暗河上游的水体刚好流完, 打锣洞的响声也就停止。由于暗河下游的虹吸作用,打锣洞水位还将继续下落,直到洞内之水无踪影。要是打锣洞涨水不流入落水洞,表明落水洞及暗河上游没有停滞水体,打锣洞落水时,也就不会听到洞内发出响声。

打锣洞每60年涨一次大水,淹没庄稼和房屋,这种结论不太科学。我们认为,打锣洞涨水多少,这与西洋江的水位高低有关,与打锣洞和暗河本身没有关系。假使遇到某些年份雨季降水特别集中,西洋江出现罕见的大洪水,打锣洞的水位也很高,就有可能会淹没该村的庄稼和房屋。况且,老人们只知道1925年和1985年两次大涨水,并不能说明打锣洞涨大水的周期就一定是60年,这很可能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更何况,打锣洞每次涨水都是在农历七月雨水集中的季节,这就完全可以证明打锣洞是否涨水,取决于西洋江或与它相通的河流, 而西洋江和其它河流是否涨水,又决定于降水的多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