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锣地鼓”是怎么回事(天锣地鼓现象的科学解释与原理)

贵州省赤水市境内,人们发现了奇妙的“天锣地鼓”现象。 这一现象在赤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茫茫竹海之中。在那里, 登上三王山欣赏竹海奇景,必经一处由丹霞石铺成的多级石梯。神秘的“地鼓”就在这石阶上。人们踏上2米宽的石梯,行走之间,石梯“咚咚”作响,5米以内能清楚听见。石梯共360 级。有240级有此响声,于是人们称为“地鼓”。离“地鼓”1千米的地方,便是“天锣”。“天锣”是竹海深处的一处数十米高的绝壁,壁体呈圆弧形,雄伟壮观。奇妙的是,置身于其间,你一开口说话,回声便在绝壁间响起,好像“天锣”在茫茫竹海之中敲响。

神奇的“天锣地鼓”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天锣地鼓现象

“天锣”属于声波遇到岩壁反射。圆弧形岩壁,对声波的反射条件很好。置身其间说话,声波受圆形岩壁反射,来回振荡, 岩壁受声波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这种现象其实并不神奇,许多地方都有。著名古迹天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你对着圆坛说话,回音更大。我们在圆弧形的石岩之下,大声喊叫,回音也会响起。如果你站在大山之间高喊一声,其回音也多达数次。

“地鼓”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知道,不同的岩石有不同的振动频率。岩石的振动频率与组成岩石的物质特性、硬度、厚度、形状、构造、光洁度以及周围环境等都有关系。就是同一物体放在不同的地方,其声音也是有极大区别的。人们把铜锣吊起来敲击与放在地上敲击,其声音大不一样,这就说明声音大小与声振条件也有很大的关系。“地鼓”岩石的振动频率高,振动条件好,因此人们行走在其上,石级就会发生响声。当人行走在石级上,对石级的敲击频率和石级固有频率相等时,石级就会产生共振,这时,石级发出的声音更大。

“地鼓”并不神秘,我们平时走路时,偶尔脚下的岩石就会发出响声。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比这更神秘的现象。

江西省赣州市峰山风景区有一个神奇的山巅。踏上该山巅,随着脚步轻重缓急和所踩位置的不同,地下就会发出不同声调、不同节奏的战鼓声。当地人叫这一山巅为“打鼓巅”。“打鼓巅”曾是太平军的练兵场和与清军麋战的古战场。山顶由两块巨大平整的半月形岩石组成,在两块岩石中间夹着一块近几万平方米的圆形草地,恰似一面巨大的战鼓。人们踩在草地上,变换脚步和脚踩的位置时,就会发出“咚咚咚”、“嘭嘭嘭”等不同声音与节奏。如果快节奏地用脚跺地,就会发出犹如古代军队出征时的激烈战鼓声,千米外仍清晰可闻。这和“地鼓”一样,都属于良好的声振条件和共振现象。河南省登封县城北有一块长约50米左右的地段,人们称为“鸡娃地”,如果人们在这里 用力鼓掌,就会听到小鸡的“叽!叽!”叫声,这种声音跟着掌声的变化而变化,掌声大,“叽”声也大;掌声紧凑,“叽”声也紧凑。笔者在嘉峪关瓮城内,曾见过一块“雁大石”,用掌拍石、便听到清脆的“雁叫声”,数十米外清晰可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