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起源的几种学说(宇宙的诞生和起源)

宇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现已发现的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 间上的全部。人类对宇宙充满了敬畏和好奇,探究它的现在和过去是人类智慧的本能和发展的需要。目前,天文学术界普遍认为:宇宙在距今150亿至200亿年的十次大爆炸中诞生。但是,随着天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天文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不得不对大爆炸宇宙学说表示怀疑甚至否定,现今发现的无数天文现象有力证实了星系的凝聚、塌缩与爆炸理论。因此,笔者认为,宇宙不是在一次大爆炸中诞生的,宇宙自始自终是存在的,凝聚塌缩与爆炸这一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宇宙间星系诞生和消亡的永恒规律。宇宙的诞生和起源

一、大爆炸宇宙学说遇到挑战

大爆炸宇宙学说认为:宇宙早期是一个超高温(100亿度以上)、超高密度的原始火球,其物质由中子、电子、质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组成。大约在距今150亿至 200亿年前,由于某种物理条件,火球发生大爆炸,宇宙开始诞生,时间、空间、质量和能量都是从那时开始形成的。爆炸使宇宙膨胀、温度下降,依次形成各种物质。大爆炸宇宙学说最有力的证据是宇宙膨胀(哈勃红移),2.7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以及氘和氦的丰度。然而纷至沓来的宇宙信息以及超新星爆 发、X射线双星系、河外射电源、类星体等猛烈天文事件,足以表明爆炸仍在继续。 于是,宇宙大爆炸学说显得不能自圆其说,遇到了挑战。

1、哈勃红移是大爆炸宇宙学说最有力的证据,但推出这 一理论的多普勒效应本身就存在严重的缺陷。181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发现声学中一条著名的原理:即声源接近听者的时候,声调变高;远离听者的时候,声调变低。将这条原理应用到光学上,就得出如下的规律:光源向观测者接近时,所测光波频率比原有频率增高,即光波波长变短,在光谱带中的吸收线或明线向紫色一端移动,称为紫移;相反,光源背离观测者时,所测光波频率比原有频率减低,即光波的波长变长,在光谱带中的吸收线或明线向红色一端移动,称为谱线红移。 这种现象称多谱效应。人们知道,当声源接近听者的时候,声调变高,并不是指声音频率变高,而是音量变大。声调的频率高低决定于发音器本身的结构,而与听者的距离并无多大关系。“因而用上述声学原理推出光谱的多普勒效应的正确与否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况且,光波的长短取决于发光体温度的 高低,与距离观测者的远近没有直接的关系。可见谱线紫移和红移并不一定说明星系在进退。那么,宇宙是否真的在膨胀也待未来科学探索了。

2、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被认为是大爆炸的最可靠证据,但是辐射的一个基本特征2.7K温度,却不能从早期宇宙的任何计算中推导出来,这个数值是假设的。笔者赞同把宇宙背景辐射2.7K温度视为星光辐射的观点,认为宇宙没有起始,背景辐射源是先前摆动留下的星光,且保持着稳定状态。由于星光被空间物质所吸收,继而又作为能量被辐射微波背景,就此 取得能量补充,才不致衰竭。理论家计算了摆动中所产生的星光量,进而推出从一个周期(摆动)到下个周期所留下的星光量,这样估算出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人们发现其温度值确实约2.7K。

3、大爆炸论虽然成功地解释氦和氘的形成,但在其他诸如锂、铍和硼核的问题上却碰到了麻烦。科学家已经在星系光谱分析中、找到了各种元素及其含量。我们期盼着他们能进一步通过现今的天文现象直至恒星的演变,从中得出宇宙各种物质的含量,此数值能接近目前宇宙物质的比例,从而揭开宇 宙间的物质构成之谜。

4、大爆炸宇宙学说作为一个物理理论,它违反了能量和物质的守恒定律,破坏了基本自然法则。宇宙膨胀速度,根据哈勃定理距离与速度成正比计算,距离愈远的星体,其退行速度愈快,违反了万有引力规律。黑洞的存在已经被证实,科学家认为类星体的中心是由巨大的黑洞提供能量的。由此推出黑洞的最大质量相当于星系级。当黑洞的质量达到星系级时, 物质间密度过大,产生强大斥力致使黑洞爆炸,形成类星体。由黑洞的最大质量可知,大爆炸宇宙学说的原始火球质量不可能达到宇宙级。所以,大爆炸宇宙学说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假设。

5、大爆炸宇宙学说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很多。如未爆炸前宇宙是什么样子?难道那时宇宙就真的不存在吗?大爆炸又是怎么引起的?宇宙膨胀的结局是什么?如此膨胀下去还会塌缩吗?有什么超想象力会使宇宙重新缩聚发生下次大爆 炸?大爆炸理论对宇宙的年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难以统一。 特别是出现了一些球状星团、古老的恒星,其年龄比宇宙年龄还大。至此,我们认为,宇宙发生过大爆炸,但不能说整个宇宙是大爆炸产生的。宇宙自始至终是存在的。因为爆炸不能产生空间,只能使物质在空间的分布范围扩大。某一黑洞在一定范围爆炸产生新的星系,并不等于整个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学说处于困境之中,应该用一种科学的理论取而代之。

二、星云凝聚塌缩与微爆炸学说

宇宙是客观存在的,它从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宇宙间充满物质,运动是物质永恒的属性。运动使得物质分布不均、相互吸引、凝聚塌缩,然后爆炸分离。现今,人们所观测到宇宙间的星系,虽然只是漫长宇宙史的一页,但就此一页,人类可以探测到200亿年之内的近千亿个星系在不同 时期演化的宇宙史。如果我们把这样长时期内而又如此多的 星系演化统一起来,就完全可以总结出宇宙间星系的起源与演化规律。

1、类星体属于正在诞生的星系。类星体是现今已发现离我们最远的天体,由于它发出的能量及光度非常强,比一般星系大上千倍,因而才被我们探测到。它是科学家极为关注的天体,一般认为,类星体的中心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黑洞作能量, 其谱线红移值之大,可以表明其温度急剧降低。从类星体的形状看,呈圆球体,体积似乎不大,或许比银核小得多,极像刚开始爆炸的天体。如此小的天体,却能提供这样强大的能量,其强大辐射,导致电离等离子体达到30000千米/秒高速度向外膨胀,成为当今宇宙中活动最剧烈的天体。笔者认为,类星体的中心就是也只有是巨大的黑洞在爆发,它最终将会演变成新的星系。

2、类星体继续发展,成为形似室女座河外星系,其球形中央突出,赤道边缘呈盘状的巨大旋涡星系。这种星系,从形状上看,它的前身应该是类星系;从含有大量明亮的热气体来想,正好是类星体喷发膨胀的结果;从它发出的能量及光度小于类星体去理解,恰好符合类星体爆发的延续。类星体演化到这个阶段,可称得上少年星系。少年星系进一步变化,就会变为仙女座河外星系这么巨大的壮年旋涡星系,这时,我们认为,星系发展到鼎盛时期。壮年星系与少年星系相比,其旋臂大大拉长,盘面中心突出的球状也已失去,变为扁平的铁饼状,旋臂外围有大量恒星诞生,盘面仍有足够多的热气体膨胀,使人看上去,盘面明亮而巨大,恒星还在不断诞生。壮年星系不断演化,将成为类似银河系的成年旋涡星系。成年星系比起壮年星系要逊色很多,盘面缩小,亮度减弱,中心喷出的热气体大为减少,新的恒星也很少产生。此时,该星系看上去繁星点缀,星云淡淡。

3、成年星系再演化,逐渐成为形如唧筒座的老年椭圆星系。进入老年阶段的星系,其中心的黑洞由于能量损失到一定程度后,不再爆发,继而转为饥饿吞食。因而热气体含量甚少, 成为十分暗淡的行星状星云。处于老年星系的恒星也因能量耗尽,变为红巨星、超新星爆炸、白矮星、中子星等。至此,星系的演化才渐渐凝聚塌缩完成一个周期,等待下次爆发膨胀。

本世纪以来,天文科学飞速发展,探测技术不断进步,根据星系探测了解的宇宙信息,我们发现:星云在不停地凝聚塌缩,爆炸仍在继续,星系在不断演化,恒星在诞生与消亡。宇宙间星系的演变就是这样,通过物质的运动,产生了凝聚塌缩与爆炸这一对矛盾的力量,共同作用永不停息,谱写着无限广阔而又无始无终的宇宙史。不过,在某个阶段,就某个星系而言, 也许表现为凝聚塌缩或者爆炸时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